經濟恐慌一直都在,甚至發生的頻率遠超乎投資人想像。就像沒人預料過covid-19的發生,導致人們的交通行為做出重大的改變。原油現貨價格也一度變成負值,創歷史紀錄。
而根據 William Bernstein的著作:Rational Expectations: Asset Allocation for Investing Adults 將投資人分成三種類型:
- 隨波逐流的投資人(90%):從身邊親朋好友或網路/電視分析師看似頭頭是道的言論,輕易的做出投資決策。沒有屬於自己的資產配置計畫,甚至對資產配置一無所知,發生不如預期的虧損時,常做出不理性行為(認賠賣出/繼續拿錢重壓/當作長期投資領股息),簡單來說就是追漲殺跌。
- 有自己一套資產配置計畫的投資人(9%):市場處於小風小浪時還有辦法堅持投資計畫,但當市場處於長時間且大幅度的崩跌時(2008年金融海嘯),還是會被自己嚇出去,過於高估自己的風險承受度。
- 貫徹始終的投資人(<1%):作者認為最低門檻為經歷過2007~2009年金融海嘯,照常維持投資計畫,內心很抖卻繼續堅持。但作者認為唯有面臨1929大蕭條等級的下跌(-87%,連續下跌四年),依然維持紀律執行,才有資格稱自己為第三類投資人。你想像一下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下,要持續投入資金與管理資產比重是何等艱難,需要有多強的信念。
![]() |
1929~1932連續下跌-87% |
結語:
在大蕭條等級的崩跌中(兩百年難遇?),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貫徹到底,畢竟在我短短的投資生涯還未遇到如此極端的狀況,但我會盡力去做到,同樣希望讀者也可以(靠蓋棺論定的第三類投資人)。
衷心建議:1.隨年齡提高緊急金的額度 2.趁早調整風險性資產的比重 3.對於過往金融歷史有個底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